1月9日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会议厅,设计产业园第五次设计沙龙活动举行,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发表演讲《眼见不一定为实,设计还需思考》
壹 眼见不一定为实,设计还需思考
我们仅靠看到的东西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山区的老农民,他的眼睛看见的是太阳的东升西落,然后将“太阳围着地球转”当成了真理,但事实是这并不是正确的。人的眼睛能摄取的信息大约有80%,并不是全部。剩下的部分,需要的是大脑的思考。而中国的设计,就是缺少了这种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们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设计到底是什么。
(耳听为虚,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在中国,整个民族都追求眼球,这是我们应当反思的。学设计的人更要反思,我们到底是不是追求眼睛之所见。
我认为,剖析设计,就要看到设计的本质。设计,应该是“设计事理学”,事理学探究的是“事物”,而这个事物,也如字面一般,先有事再有物。而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物,如今所谓的设计讲究包装,讲究牟利,讲究炫酷,这些都是表面的物。可悲的是,中国人现在只是在竭尽所能的追求物,却忘了先有事才能有物。而将这个“事物”的道理结合到设计之后,我们需要明白的就变成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设计。
贰 设计本身的进步,依赖于工业革命
我们的设计,现在被商业牵着鼻子走。
很多人不明白设计的目的,他们把设计和艺术弄混了。艺术提升人对于社会和自然的感知,但是艺术只是设计师需要掌握的一部分。我们太过追求外表,而忽视了设计的本质。
比如说一个漂亮的杯子,虽然能盛水,但是不能为沙漠中的旅人解渴。我们需要的是解渴,而不是杯子。这也反应出了设计的本质与目的:设计并不是设计一种东西,而是设计一种方式,在特定环境下适用的方式。
设计不存在舒服,惬意和美丽,这些词汇是商人用的词汇。一场20分钟的时装表演,会场的装修需要花费一周,并且用掉了800万的经费。但这些东西存在的时间却不过12小时。背后的浪费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人的方式”,因为设计师们想不出适合时装表演场合的设计,所以只能向商人妥协,这是设计师的失职。
一样东西能被制造,能流通,在特定的环境下能使用,才叫设计。这才是有价值的设计。就好比讲座会堂的椅子,它不能设计成沙发,因为沙发会让人昏昏欲睡,不能好好听讲,在讲座这个环境下并不适用,那么,即便这把沙发做的再漂亮,坐上去再舒服,它也不能说是设计。因为它没有遵循设计的本质。
设计本身的进步,依赖于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一开始受到了手工业者的反对,手工业者打出了“回归自然,提倡人性”的旗号,但这个“人性”,实际上是有钱人的人性,讲究外表和造型,这和设计的理论是相悖的。设计进步依赖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表面是提高生产效率,实际上是改变了生产关系。手工业作品是一人流水线,一位工匠从头做到尾,而工业化之后的流水线,是成百上千名工人组成的,他们分工合作,一人严格操作一道工序,最后工序之间组合起来,形成工业品。”
这种流水线节约了人力和资源,将大部分人从钱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这也是工业设计最大的特点:让大多数人享用。
这种工业的革命,是契合设计本质的,这种大批量生产有一张严格的图纸,每一道工序的工人都会严格的按照图纸来进行,目的性十分强。反观中国目前所谓的工业革命,都只是一味的引进国外技术,30年前的解放牌卡车,严格按照国外“4吨半”的规格来制造,产量上去了,但这其中没有发生生产关系的改变,单纯的只是提高了生产力,理想和技术都向商人妥协。所以这不是工业革命,我们将来还会继续引进,一直如此,便不会有进步。
中国设计教育一再强调创新,而美国要求的第一素质是沟通能力
我们把话题拉回到图纸上。
画图纸的就是设计师,但设计师并不只是要画图纸。
中国的设计师教育一再强调创新,殊不知美国尖端的设计教育要求的第一素质是沟通能力。
设计师不单要考虑创意,最重要的是组织分工以及分工之间的协调和综合。所以,设计师要培养的是综合能流利,是一种实践的能力。把制造、流通、使用、需求结合在一起,把人才汇集在一起,这才是设计师要做的的,而不是单纯的画一张设计图。
中国的设计师现在都在做小事,我们生产餐桌上的小柜小碗,但如果餐桌上少了主食,岂不是一场空?
往年,我接触到许多大赛中落选的设计案例,很多案例的落选原因都是因为:落地困难。但是这种落地困难,并不是不能做,而是人们不愿意去做,不愿意去研究。
现在的设计师被技术的革新蒙蔽了眼睛,但是我们要明白,技术进步和设计的进步是不同的。
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在不远的将来,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有朝一日,人甚至可以躺着不动,就完成一整天的计划。但是,如此一来,人便不是人了,成了机器的俘虏。技术可以描绘一个准确的未来,但设计不行。因为设计永远是剑指当下,出现一种环境,才会伴随这一种新设计,设计本身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就和艺术一样,技术和设计也不能混为一谈,技术的进步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但技术并不能代表设计。
叁 设计师和设计都要遵循“本”,需求是本质
中国有工业,但是并未完成工业化。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制造业工业化虽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
现在我们只处于“物”的占有,而没有完全参透“事”的理解。,现在都提倡转型,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中国人要明白的是,转型不是转产,产业结构没有转,产业链没有转,这不是转型,只是换了一个行业,继续生产。
而现在的我们,沉溺于工业文明表象的技术膨胀,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我们要做的设计不是技巧,不是市场,而是一个系统。中国如果把设计的目的弄明白,全世界的问题都能解决。
我认为,中国的工业设计产业革命大概需要4个阶段。
第一是推广化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培养大量工业设计师,主要从业方式是打游击的外观造型的美化,专注的是培训,职称,各种示范基地。
第二是规模化阶段,我们需要明白,企业发展需求才能主导工业设计产业链的基础,开始和企业合作。制造业是工业设计的主战场。主力军从单纯的输血式转型为进入企业。与企业协同打阵地战,建立行业系统链品牌战略。这也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的阶段。
第三是市场化阶段,工业设计拉动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社会发展需求主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社会将大力发展大资本、大设计、大孵化的服务型社会产业链,这是一场运动战。而新产业将是主战场。
第四是战略化阶段,工业设计国家战略为中心的阶段。国家发展需求将主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制定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包括目标,路线,组织,策略,方法,工具以及设计教育,职业培训和人才梯队建设的规划,即“社会系统机制”。
中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区域级的项目研究院,确立项目招标。设计公司在这方面太过单薄,没有能力做大项目。所以需要建立项目研究院。中国的工业设计不能走设计公司路,要和企业合作,走整合的路。
最重要的是,设计师和设计都要遵循“本”。需求是本质。设计的思维里没有高技术,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技术。设计关注的是少数人,是社会的公平。关注的是服务。
我追求追求的设计其实十分简单,但却需要我们用时间来历练与沉淀。我不喜欢品牌,我觉得好的设计是不需要品牌的。自信同样也不需要品牌。